“熊孩子”不可爱吗?
来源:心路明心理作者:唐俊发布时间:2018-05-07点击数:1307
提起熊孩子,大家的脑海中会有什么画面浮现?
先来看看下面的这几个例子吧:
2岁女孩因恶作剧坠楼身亡;
8岁男童在电梯里撒尿,造成电梯事故;
地铁站的一个小男孩想吃年轻女生的鸡腿,女生没有理会,结果在地铁进站之际,男孩推了女生一把,要不是旁边的人在千钧一发之际抓住女生,女生即将失去生命,然而,令人发指的是,男孩的母亲却拽着孩子消失在人群中……
这一个个例子,似乎罄竹难书,是不是感觉熊孩子与杀人犯之间,只有一线之隔?一时间,“熊孩子”和“杀人犯”成为了社会的焦点,一篇篇字字珠玑的讨伐,让熊孩子无处可藏。

曾经有人发问:中国为什么有那么多熊孩子?为什么中国儿童在公共场合言行举止令人讨厌?为什么飞机上永远都是华人的孩子最吵闹?
这或许是因为,劣迹斑斑的熊家长太多了。是他们的纵容、自私、无赖……让孩子变得自私、贪婪、心狠手辣……他们会为孩子找借口,要么是“无心”,要么是“他还是孩子”。这些“缺德”而“俗气”的父母,让许多孩子背上了熊孩子的黑锅。
当然,这些孩子令人发指的行为,也只是几个特例的社会现象;或者是父母教育方式的问题,才让心理作用导致孩子“不可爱”的发生。
相信在我们生活中,大部分的孩子,都还是在良好的教育和安全的环境下成长的。不如,让我们来揭开“熊孩子”嬉笑打闹的背后蕴藏着的秘密吧。
今天,我要为“熊孩子”是“杀人犯”这个黑锅翻个身。因为“熊孩子”是可爱的,“杀人犯”是可怕的。这两者是截然不同的定义。

心理学家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,强调儿童的教育,应该以家庭为基础去发展。
然而,在当今中国,家长品德教育的缺失,家庭教育中父母一方或双方的缺位,以及只在乎学校教育成果、忽略培养孩子与人交往和与外界交往的基本素质,已是很多人都开始意识到的问题。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下,很多时候就培养出了“熊孩子”。
那么,循规蹈矩的孩子就是我们想要的吗? “安静”、“乖巧”、“懂规矩”,可以用后天教育来培养。那么,请问,安静、乖巧、懂规矩的背后,是不是孩子屈服于家长们的“权威”,而丧失了他们的本性呢?
孩子的本性是什么?是无处安放的嬉笑打闹背后,依旧善良和可爱。

记得侄女小时候,是出了名的“女霸王”,见不惯男生欺负女生,立马就会伸出“正义之手”。还有其他一些让人啼笑皆非的行为:听说苹果手机能防水,她把手机丢去马桶里,要看看泡了马桶水的手机还能不能用;带着弟弟用妈妈的限量版口红涂鸦,还告诉我们,这是她的新画作。
然而,这一切的一切,却没有妨碍她善良的本性。
每次去幼儿园接她,都会经过幼儿园的员工宿舍。楼里住着一位老人,每天放学,老人都会在那里看孩子们放学。每天经过那里,侄女都会不厌其烦的叫一声奶奶好。老人兴许是上了年纪,基本上不会回应侄女,可是侄女这一喊就是三年。我问侄女,为什么每天都要去打招呼,侄女天真无邪的回答感动了我——她说,老奶奶天天都在这里,感觉她好孤独,我喊了她,她就不孤独了。我想,这是一个孩子的善良与尊老的美德。

请各位想一想,毫无顾忌的嬉笑打闹、无忧无虑的发出银铃般的笑声,不就是全世界孩子们的纯真和天性吗?如果把这一天性定义为熊孩子,那么,三年的坚持与美德,怎么去定义?
有一位年轻妈妈为儿子买了一个泥人张的孙悟空,孩子手舞足蹈在空中比划。突然,前方的棉花糖吸引了他,他要求妈妈为他买。或许这时,我们会想,这个孩子真是贪得无厌。
一开始,妈妈没有答应,在软硬兼施之后,妈妈为他买了棉花糖。此时,或许我们又会觉得,妈妈退让了,孩子赢了,熊孩子“速成”了。
然而,当小男孩把棉花糖拿到手中,妈妈以为他会一口咬下去之时,小男孩却把软绵绵的棉花糖放到了孙悟空的脚下,用稚嫩的童声喊道:“看,大圣,你的筋斗云来了。”原来,耍赖和吵闹的背后,却是孩子无穷的创造力和想象力。如果妈妈铁石心肠,或许就磨灭了孩子原有的想象力了。
看,他们的恶作剧和嬉笑打闹,不过是孩子的童趣天性,谜底却是如此温暖入心。如果我们不去揭开谜底,或许永远不知道孩子成长的内心有多柔软。

请允许这样善良而富有创造力的“熊孩子”们,继续嬉笑打闹,继续去打开他们的想象力,来丰富这个世界。或许未来的生活,需要他们去创造和改变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