厌童症的牢笼,让多少孩子变成了“熊孩子”(下)
作者:唐俊发布时间:2017-09-21点击数:1700
在上篇的文章中,我与大家分享了一位妈妈带孩子深夜看诊的经历。
或许,看完之后,会有家长会迫不及待地询问,医生最后给孩子看病了吗?孩子好了吗?
其实,后面可以有两个结果:爆发冲突,或者是忍气吞声。
第一种情况,这个妈妈可以扯开嗓子对着医生臭骂一顿,质问她:“孩子肯定不好才接连两天来,你白天吃了饭,晚上饿了干嘛还要吃?”亦或是:“医生,我是来找你看病的,不是来被你谴责的,我也不该被你骂。”再或者:“你是医生,你不看病谁看病,你不为患者服务,谁为患者服务”……
或许,此时此刻,医患关系会顿时升到白热化,可能引发一场口水战,也可能产生肢体冲突。这样一来,现场可能就会演变成互害型的社会缩影,父母、孩子、医生同时将自我保护意识扩散开,道德水平开始“下降”,每个人的自我都回归到自身:他们的眼中都只有自己,没有别人。作为母亲,条件很简单,只想孩子得到最快的治疗。而作为医生,面对诸多难缠的病患,面对诸多不耐烦,也耗尽了耐心。
第二种情况,妈妈努力控制自己的情绪,放低自己的姿态,不跟医生争辩什么。或许在这样的情况下,医生会更多的感觉到自己的“权威性”,孩子也能得到治疗。但是,无论是对于家长还是孩子来说,心里的不舒服的感觉,或许不会那么快的消失。

于孩子而言,在病痛的折磨下,难免情绪化。然而,让一个幼童管理情绪,这是多大一个帽子扣到了一个三岁孩子的身上。他似乎还不明白什么叫情绪。一个皮肤科的医生,让孩子管理情绪,似乎有点走错科室了。
而孩子呢?
对一个处于第一“飞跃”期的孩子来说,他们正在用好奇心来了解这个世界,在这个陌生的世界不断地探索;一段时间之后,他们或许会在错误的尝试中,慢慢摸索出适应这个社会的规则。此时的孩子对社会的认同感和适应,来自于成人的反而更多一些:他需要大人给他做榜样,让他知道自己应该怎么做。在他眼里,医生应该是来帮助他治病的,而不是对他大吼大叫的;但是此时医生“无由来”的谩骂和愤怒,让他体验到了如此不良的体验,我不知道这对孩子会是一种怎样的伤害。
对于医生来说,其实她处于一个集体性自我的状态,就像挤公交、进出电梯,大家都靠挤,你不去挤,自己就会上不去,又得花时间和精力去等待。在当时的情况下,医生和病患都属于彼此视为非我的状态,对他人缺乏觉察和尊重,简单来说就是缺乏同情心,因而是不会去理会对方感受的。或许,如果这个医生是一位母亲,她会懂得一个母亲看见孩子全身不停扩散红疹子的担心和惶恐,可能会给这个孩子一些宽容。作为医生,病患寄予你的是希望,你肩负的责任是治病救人,而不是出口伤人。医生的态度、病患家属的医闹,似乎让医改有了一定的真规则,然而,良知只能出自个人之心。
作为孩子的父母呢?其实,任何一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乖巧听话,可是,当这个平时说话奶声奶气、软绵绵的小家伙一旦有了情绪,就变成了一个不定时的炸弹。之前报道了许多“熊孩子”与罪犯只有一线之隔的新闻,此时,不论出于什么原因吵闹,必定也会被贴上“无教养”、“熊孩子”的标签。当孩子无法自己处理那么复杂的情绪和事件的时候,父母就需要为他提供必要的帮助了。那么,此时我们父母要做到的,便是顾及好孩子的情绪,以及正确面对这个事件。

一切的结果,都在家长的一念之间。
家长不仅需要安抚好孩子的心理,担心孩子病情的同时,也要顾虑医生的情绪。因为医生面临无数的病患,处理不同的病情,或许已经处于失控的情绪化中,这个时候,如果家长不能做出较好的处理,只会导致事态的进一步恶化。那么,如何处理会比较好一些呢?
首先,家长才是需要控制自己情绪的人,面对医生的咆哮,不能以暴制暴。
其次,不能因为是孩子,而影响到周围的人,包括医生。此时,为了让孩子不吵闹,父母可以分散孩子的注意力,比如带孩子出去走走,给孩子吃点小零食之类的,让孩子安静下来,给予医生一个安静的空间,也让孩子懂得在公共场合的礼数。
- 上一篇:当懦弱与自卑相遇
- 下一篇:厌童症的牢笼,让多少孩子变成了“熊孩子”(上)
- [返回]
